學系概況:
太阳集团app首页病理生理學科自1978年成立以來,不斷發展壯大,已成為一個特色鮮明、具有曆史積累、在國内擁有一定學術地位的基礎醫學學科。病理生理學科是廣東省第八、第九輪重點建設學科和珠江學者設崗單位。本學科在粵港澳醫學人才培養、促進人類健康事業發展、推動病理生理學科發展和學術交流與合作等方面,為我省在本專業領域赢得了良好的學術聲譽。
學科建設初期即聘任了李楚傑教授等知名學者,李楚傑教授是我國病理生理學的創始人之一,在發熱機制方面的研究獨樹一幟。目前本學科在中國病理生理學會副理事長陸大祥教授,廣東省病理生理學會理事長王華東教授的帶領下,圍繞腦退行性疾病、膿毒症心功能障礙、肝髒微環境與肝癌的發生發展等重大疾病展開了系統的研究。研究上注重疾病的發病機制,形成了基礎與臨床緊密結合,醫學、生物信息學和計算機科學等多個學科的技術優勢互相支持,兼具中西醫結合特色。近3年,通訊作者和第一作者共發表SCI論文20餘篇,代表性論文包括Physiological reviews(IF=37.312),Nature communication(IF=14.919),Brain Behav Immun(IF=19.227),Hepatology(IF=17.425)。
病理生理學教學團隊為廣東省優秀教學團隊,所授課程被評為廣東省一流本科課程和廣東省課程思政示範課程。同時,本學科點涵蓋一個二級學科的博士點和碩士點(病理學與病理生理學)和一個博士後流動站(中西醫結合),擁有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病理生理學科研重點實驗室、廣東省腦功能與疾病醫學重點實驗室等研究機構。依托這些平台,學科在本科生和研究生培養做出了應有的貢獻。其中博士研究生王穎薇在第七屆中國國際“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獲得廣東省金獎,全國銀獎。
本學科承辦國家級自然科學核心期刊《中國病理生理雜志》,該期刊連續12次在基礎醫學類綜合排名第一,連續13次榮獲“百種中國傑出學術期刊”獎,2019年獲得中國科技期刊卓越行動計劃梯隊期刊項目資助。中國病理生理雜志在國内醫藥科研機構、醫學院校及醫院等擁有很高的聲譽,為我國病理生理學的交流和發展提供了優良的平台。
人員組成:
教師隊伍:陸大祥教授,王華東教授,董軍教授,戚仁斌教授,洪健教授(第三層次引進人才),朱麗紅教授,魏偉副教授,呂秀秀副教授,王一陽副教授(第四層次引進人才),曲辰副教授(第四層次引進人才),姚楠副教授(第四層次引進人才)
技術人員:李紅梅高級實驗師;張珂珂實驗師
研究方向:
研究方向1:腦的功能與疾病
學科帶頭人:陸大祥教授
團隊成員:董軍、戚仁斌、朱麗紅、魏偉
學術影響:本研究方向從上世紀八十年代的發熱中樞機制研究,到目前圍繞腦功能障礙的發生機制及防治研究,在腦科學研究中具有較好的積累。形成了注重中西醫結合,以腦功能障礙機制及防治研究為重點,同時以神經發育生物學等基礎性研究作為應用性研究可持續發展的強力支撐的特色研究體系。
研究方向2:炎症調控的分子機制與藥物幹預
學科帶頭人:王華東教授
團隊成員:王一陽、呂秀秀等
學術影響:以炎症為研究對象,從受體、信号轉導、基因表達調控等角度探讨炎症調控的分子機制,在上述基礎研究的基礎上,進一步研究藥物,特别是中藥有效成分對炎症的幹預作用及其作用機理,目前在某些中藥單體調控炎症(膿毒症、全身炎症反應綜合征)的機理、神經内分泌激素在其中的作用等研究方面取得了一些重要的進展。
研究方向3:肝髒炎症與肝癌的基礎與轉化研究
學科帶頭人:洪健
團隊成員:曲辰、姚楠等
學術影響:主要研究肝髒炎症和肝癌的發生發展機制及相關治療藥物的篩選與驗證。重點關注肝細胞、肝星狀細胞、肝巨噬細胞等各種類型肝髒細胞在非酒精脂肪性肝炎(NASH)和肝纖維化進程中發揮的作用,以及炎症引起的肝癌腫瘤微環境改變對肝癌進展的影響。并在此基礎上通過細胞篩選平台和相關動物模型篩選驗證針對肝髒慢性炎症和肝癌的有效治療藥物。團隊近年來的相關研究成果已在國際肝髒病學權威期刊Hepatology發表研究論文兩篇。
地址:廣州市黃埔大道西601号太阳集团app首页基礎醫學院病理生理學系
郵編:510632
電話:020-85220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