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系概況:

太阳集团1088vip人體解剖學系的前身是太阳集团app首页醫學院解剖學教研室,成立于1978年,由我國著名解剖學家羅治寰教授創建并任教研室主任。經過近半個世紀、幾代人的奮鬥,我系不斷發展壯大,形成了在國内具有一定地位和自身發展特色的人體解剖學學科。1983年被國務院批準為碩士學位授權點,2003年開始挂靠中西醫結合和病理生理學專業招收博士研究生,2018年獲批博士學位授權點并設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從1983年招收研究生以來,共培養碩士研究生近100人,博士研究生10餘人,博士後6人。畢業的學生都充實到教學、基礎研究和臨床工作一線。

近年來,大力引進青年人才加入到解剖學的教學和科研隊伍,已經形成了老中青結合、梯隊層次合理 的年輕化和高學曆化的師資隊伍,秉承“忠信笃敬"的校訓緻力于解剖學教學科研水平和醫學生培養質量的提升。解剖學系現有教授2名,博士生導師1名,副教授4名,講師3名,技術人員3名,82%的人員具有博士學位。主要承擔系統解剖學和局部解剖學2門主幹課程的教學,遵循“學以緻用”的原則,堅持以基礎與臨床深度融合的教學特色,注重線上和線下混合式教學,尤其強化局部解剖學教學;獲得國家級、省部級和校級教學改革項目20餘項,發表教學研究論文30餘篇,參編衛生部規劃教材《系統解剖學》第7版、第 8版的編寫,主編出版《人體解剖學》、《解剖學導學》和《Human Anatomy Textbook》等5部教材;1人獲太阳集团app首页“教學名師 ”和廣東省“教學名師”。1994年被評為“廣東省重點課程”,1995年通過廣東省“合格實驗室”評估,2004年被評為“太阳集团app首页精品課程”, 2006年被評為“廣東省精品課程”,2009年被評為“廣東省和國家雙語教學示範課程”, 2017年獲得中國解剖學會“數字解剖學實驗室”認證,2020年獲得太阳集团app首页第十屆教育教學成果“特等獎”。

解剖學系聚焦于認知與發育功能障礙的突觸可塑性及神經環路,旨在解析相關神經精神疾病的神經環路結構和功能異常的生物學機制。學科帶頭人郭國慶教授圍繞研究方向,經過近 10年的努力,建設了完善的神經科學研究平台:“認知與發育障礙神經科學創新實驗室”,包括分子生物學室、細胞培養室、蛋白質技術室、細胞化學技術室、電生理室、光遺傳、形态學室和動物行為學分析室8個功能區,面積約600m2,具備從基因到蛋白、從結構到功能和行為全面闡述認知與發育功能障礙科學問題的技術與條件。近年來,學系共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和面上項目7項,國家“ 973”計劃分課題2項,廣東省自然科學基金面上和重點項目8項,廣東省科技計劃項目2項;在Frontier in Molecular Neuroscience, Neurobiology Disease, Molecular Neurobiology, J Molecular Neuroscience, Brain Research Bulletin, Neural Plasticity等神經科學期刊發表論文40餘篇。


人員組成:

教師隊伍:郭國慶教授;潘三強教授;曹長姝副教授;張吉鳳副教授(第五層次引進人才);李靜副教授(第五層次引進人才);武鳳鳴講師;鄭雪峰講師(第五層次引進人才); 于光印講師(第五層次引進人才)

技術人員:遊惠民副教授;李素梅高級實驗師;李炯實驗師

 

研究方向:

1. 認知與發育功能障礙相關疾病的發病機制

2. 神經網絡與突觸重建

3. 中樞神經系統損傷與可塑性


認知與發育障礙神經科學創新實驗室概況:

 


“認知與發育障礙神經科學創新實驗室隸屬解剖學系,成立于2020年。實驗室是在原有解剖學系實驗室的基礎上,由郭國慶教授曆經10年的建設,從親手封堵老鼠洞、購買PCR儀和電泳槽開始,到添置電生理、光遺傳和行為學設備,邊建設邊發展,一步一個腳印,逐漸完善起來的。實驗室總占地面積約600平方米,總資産700餘萬元。

實驗室的研究方向聚焦于認知與發育障礙的突觸可塑性及神經環路,旨在解析學習記憶和社交障礙等相關神經精神疾病神經環路結構和功能異常的神經生物學機制。實驗室包括細胞培養、分子克隆、蛋白質檢測、細胞化學、形态學、電生理、光遺傳和行為學等8個基本的功能區(室),設備主要包括細胞和腦片膜片鉗、光遺傳、在體電生理、PCR儀、分光光度儀、切片機、腦立體定位注射儀、倒置顯微鏡、行為學檢測系統等,能從基因到蛋白、從結構到功能全面闡述認知與發育障礙的神經科學問題。

實驗室現有教授2人,副教授2人,講師3人,技術人員1人。10年來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7項(面上項目4項,青年項目3項),廣東省自然科學基金8項(重點項目1項,面上項目4項,青年項目3項)。發表SCI論文32篇,刊登在Frontier in Molecular Neuroscience, Neurobiology Disease, Molecular Neurobiology, J Molecular Neuroscience, Brain Research Bulletin, Neural Plasticity等神經科學專業期刊。

實驗室秉承耐心、踏實、努力的室訓,立足于神經科學研究,謀求解剖學學科的發展壯大。

 

郭國慶教授(博士生導師)研究組

  

研究方向:1.神經網絡與突觸重建;2.認知與發育功能障礙相關疾病的發病機制

  

研究人員:龔曉兵教授(博士生導師,消化病學),張吉鳳副教授(第五層次引進人才),李靜副教授(第五層次引進人才),武鳳鳴講師,鄭雪峰(第五層次引進人才),于光印(第五層次引進人才),李炯實驗師。

  

研究生:李芳(博士生),張慧傑(博士生),惠煜晴(博士生),凃俊沂(博士生),李桃源(博士生),李志坤(碩士生),查書涵(碩士生),祝玮(碩士生),王晗婕(碩士生),陳美迎(碩士生),孟靓輝(碩士生)。

  

研究意義:神經網絡是大腦發揮其感覺、運動、認知和思維的物質基礎。突起的長度和分支數目,或者突起上樹突棘形态上的改變,乃至樹突棘上谷氨酸受體的數量的改變,無不影響大腦的功能,神經網絡局部或者整體破壞、丢失,或者發生異常連結,是諸如阿爾采海默病、帕金森病等神經退行性疾病,以及精神分裂症、自閉症譜系障礙等精神疾病發生的主要原因。解析神經網絡與突觸重建的機制無疑為我們探究大腦工作原理打開一扇窗。

  

研究的具體問題:

1.突起生長的細胞骨架機制:軸樹突的生長伴随着神經元的分化、發育和遷移過程,乃至神經元的老化,突起也在不斷的塑形和修剪,突起是神經網絡的重要組份,也是神經元之間信息傳遞的重要路徑。關鍵問題是,細胞骨架在突起的生長和修剪中發揮什麼作用?突起為什麼能在适當的地點發出分支并建立功能聯系?是什麼蛋白分子調控細胞骨架的塑形改變突起的生長行為?

2.樹突棘可塑性的細胞骨架機制:樹突棘神經元突起之間的信息溝通的基本結構,神經退行性和精神疾病的核心問題就是樹突棘病。樹突棘豐富的細胞骨架結構不僅維持其形态,也提供膜受體的插入空間,發育過程中冗餘樹突棘的修剪障礙、形态異常以及受體轉運過程無不伴随着微管動力學的改變。關鍵的問題是,調控微管動力的蛋白分子,如微管聚合蛋白、微管切割蛋白,如何分揀和轉運受體?如何維持樹突棘的成熟?使樹突棘發揮正常的功能?

3.受體轉運與認知功能障礙:突觸可塑性是介導認知功能的生物學基礎,突觸後膜受體的表達決定了突觸傳遞的效能,無論是阿爾采海默病、帕金森病等神經退行性疾病,還是精神分裂症、自閉症譜系障礙等精神疾病的發生都存在受體轉運的障礙。關鍵問題時,突觸後的受體是如何進行轉運的?什麼蛋白調控受體轉運的過程?

4.大腦是負責學習記憶、恐懼、焦慮、抑郁等認知功能的主要器官。腦内不同性質和功能的神經元通過突觸建立各種形式的複雜連接,在不同水平構成神經環路,實驗室用光遺傳結合電生理和行為學手段,從神經環路的角度解析學習記憶、焦慮抑郁和社交障礙等現象的神經環路機制,探究神經發育障礙的緻病機理。

 

潘三強教授(碩士生導師)研究組

  

研究方向:中樞神經系統損傷與可塑性

  

研究人員:潘三強(碩士生導師)

  

研究意義:中樞神經系統對人體各系統起調控作用,人體的感覺、運動、思維和情緒等都是神經系統的功能。中樞神經系統的疾病也比較廣泛,包括從腦血管疾病、帕金森氏病、老年性癡呆、癫痫到神經精神疾病等。這些疾病的基礎是神經元及其環路、膠質細胞和腦血管的損傷。雖然目前認為成熟的神經元不存在分裂現象,但神經元的可塑性變化對腦功能的影響超乎人們的想象,因此,對中樞神經系統損傷與可塑性的研究,不僅有助于中樞神經系統疾病的治療,對揭示腦的功能也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研究的具體問題:

1.苯丙胺損傷神經系統的機理:苯丙胺為一類合成型毒品,主要損傷多巴胺能神經元,這可能是吸毒者認知力、行為控制能力損傷以及神經精神異常的基礎。目前認為損傷的機理可能與過量多巴胺的氧化應激、谷氨酸介導的神經元興奮性毒性或線粒體功能紊亂有關。然而細胞損傷的信号通路一直不清楚。因此,尋找細胞内上遊分子、中間傳遞分子以及下遊分子的變化及其所起的作用是我們關注的重點,這也将為尋找新的藥物靶點提供幫助。

2. 神經管畸形的機理:神經管畸形是一種常見的胎兒先天性缺陷,大多數是由異常的環境因素和基因突變引起。目前産前血清診斷的主要指标是甲胎蛋白,但它不是神經管畸形特異性的指标。因此,尋找引起神經管畸形的關鍵蛋白及其變化,為産前血清診斷提供特異性的指标具有重要的意義。

 

地址:廣州市黃埔大道西601号太阳集团app首页基礎醫學院解剖學系

郵編:510632

電話:020-85220251

傳真:020-852202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