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系概況:

病原生物學系的前身是人體寄生蟲學系,自1978年醫學院創建時成立以來即建立的人體寄生蟲學教研室,後更名為人體寄生蟲學系。著名的寄生蟲學家冷延家教授、伍金滿教授、聶崇興教授、張玲敏教授先後擔任主任,現任主任為楊光教授。人體寄生蟲學教研室1984年開始招收碩士研究生,1986年獲人體寄生蟲學碩士學位授予權,1999年更名為病原生物學碩士點,先後培養碩士研究生20餘名。病原生物學系主要承擔本科教學的人體寄生蟲學課程,包括内、外招班和全英國際班的理論和實驗課程。系裡多位教師教學成果獲獎10餘項,參與教材和專著編寫10部。系裡先後有8人次到耶魯大學、紐約醫學院、中山大學等著名國内外高校進修或做訪問學者。近年來,系裡獲批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研究計劃(培育項目)、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子課題、國家自然基金青年基金、廣東省自然科學基金等課題30餘項;在NatureScienceScience AdvancesNature CommunicationsCurrent Biology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Nature ImmunologyCell Reports等雜志上發表SCI論文30餘篇。全系教師踔厲奮發,為将寄生蟲學科建設成為國内知名的高水平學科而努力奮鬥!


人員組成:

病原生物學系現有教授1人,副教授2人,實驗員1人。


研究方向:

1、以渦蟲模式生物研究幹細胞分化和天然免疫的機制及轉化應用。

2、利用蟲源性蛋白或多肽進行新藥開發。

3、以秀麗線蟲為模式生物研究發育、遺傳、跨代遺傳,衰老及抗衰老機制。

4、研究基于Wolbachia的蚊媒種群及蚊媒病控制。


楊光教授:研究方向是采用具有無限再生能力的渦蟲模型尋找具有調控幹細胞分化和功能的營養化學物,解析其調控幹細胞機制并進行創傷修複的轉化醫學研發。同時以天然免疫為核心,系統研究病原體(弓形蟲、隐孢子蟲、HCMVHIVHSVVSV)對天然免疫功能及細胞信号通路的調控,深入解析其分子細胞機制以及在人群健康和疾病中的作用。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研究計劃(培育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基金、廣東省自然科學基金等課題10餘項。在ScienceNature immunology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等雜志發表SCI論文40餘篇,中文文章近20篇。主持教學項目3項,獲批發明專利1項,參編著作5部。 


萬欽黎副教授:研究領域集中在秀麗線蟲發育、遺傳、跨代遺傳,衰老及抗衰老的機制研究。目前研究成果以第一作者或通訊作者在Nature CommunicationsScience AdvancesACS Sustainable Chemistry and Engineering等雜志上發表論文10餘篇。主持包括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項目、廣東省基礎與應用基礎研究基金青年項目及中國博士後基金等科研項目。

跨代遺傳方面:萬欽黎副教授用線蟲模型發現多種環境壓力誘導的低度興奮效應和高脂食物誘導的脂質積累表型可以跨代遺傳,并闡明其中的分子機制,部分研究成果發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Science Advances等雜志上。在衰老研究方面:萬欽黎副教授發現多種藥物、天然産物和内源性代謝物能顯著延長線蟲壽命,研究成果在Experiment GerontologyOxidative Medicine and Cellular LongevityFood and Function上發表論文數篇;此外,萬欽黎副教授采用代謝組和脂質組的研究方法,發現了生殖信号調控衰老的代謝物質基礎,研究成果發表在Oxidative Medicine and Cellular Longevityaging上。


李永軍副教授:研究方向為基于Wolbachia的蚊媒種群及蚊媒病生物控制,該技術被認為是目前最具潛力的蚊媒控制技術之一。目前研究的熱點集中于該技術的實際應用,比如Wolbachia轉染的蚊子的大規模生産和釋放方法,以及現場應用的效果評價等。研究成果(以第一作者或共同第一作者)在Nature (Article)Nature (Matters Arising), Current BiologyJournal of Pest Science, PloS Neglected Tropical Diseases等雜志發表。近五年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基金,中國博士後基金面上項目,1項中山大學熱帶病防治研究教育部重點實驗室開放課題基金和1項橫向課題基金;參與多個國家級和省級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