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病學教研室

發布時間:2022-10-24 發布人:

曆史與現狀流行病學教研室成立于1982年,由王敏霓和王聲湧兩位老師組建,1998年獲流行病學與統計學碩士學位授權點,教研室70%以上的教師有海外留學經曆。

目前教研室成員包括梁曉峰教授、荊春霞教授、董曉梅副教授、郝光副教授、盧大林副教授、池桂波老師。曆任教研室主任分别是:王聲湧教授(1982-2002年)、陳青山教授(2003-2017年)、董曉梅副教授(2018-2020年)。現任流行病學教研室主任為盧大林副教授(2021-至今)。

【教學工作】流行病學教研室承擔醫學院和國際學院臨床醫學等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學,到2021年共開設本科課程5門、碩士研究生課程4門、博士課程1門。課程主要包括《高級流行病學》《流行病學》《醫學應用統計分析》《社會醫學實踐》《艾滋病防治教育》《循證醫學》等中文課程以及《Epidemiology》全英文課程。其中《流行病學》和《社會醫學實踐》兩門課程經學生評價,位列2021年全院課程排名前列(分别為第2,4名)。主編《傷害預防與控制》《傷害流行病學》《暴力流行病學》《醫學應用統計分析》《Excel統計分析》《大學生健康教育》等多本教材,參編《Epidemiology 流行病學》《腫瘤長期生存的精準評估與預測:周期法理論及實踐》等。

【科學研究】流行病學教研室教師已主持多項國家級,省部級課題。并以第一或者通訊作者在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Lancet, Environmental international, European Journal of Heart Failure, Hypertension, Journal of the 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 American journal of cancer research, Human Vaccines & Immunotherapeutics, Environmental science Europe, Frontiers in genetics, Cancer prevention research, American journal of hypertension等國際著名期刊雜志發表多篇論文。教研室教師先後獲得 “中國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發展貢獻獎”、“中國流行病學傑出貢獻獎”、“中國流行病學終身榮譽獎”和“中華預防醫學會科學技術獎”等獎項。目前教研室主要有以下5個研究方向:

1、疫苗産業研究。從疫苗研發、人群大健康方面打造特色疾病預防控制研究院。在人才培養方面,發展特色專業學科,追求高層次人才培養,以研究促教學,注重産學研密切結合。促進學科交叉和融合,整合校内外資源,推動醫學與計算機、醫學與大數據的深度合作。努力建設成為獨具特色的太阳集团app首页高層次人才培養基地,成為先進疫苗研制的重要力量,成為國家重大公共衛生政策的智庫。

2、傷害流行病學。本科室從1987年以來,一直以傷害流行病學為重要研究方向,提出傷害是可以預防控制的依據,在多次呼籲建議下,促成了政府将傷害納入到我國疾控系統的具體工作範疇中。 “青少年傷害發生現況、危險因素與幹預效果研究”獲廣東省科技進步二等獎(2002年);連續主持召開多屆 “全國傷害預防與控制學術會議”,合作舉辦多期以“傷害研究内容和方法”為主題的國家繼續醫學教育項目培訓班,促進了全國傷害研究的蓬勃開展。2008年《柳葉刀》雜志發表王聲湧教授的論著Injury-related fatalities in China: an under-recognized public-health problem; 汶川地震以後,研究團隊以突發事件應急管理為契機,以災難的緊急醫學救援為核心,不斷充實和擴展傷害預防與控制的内涵和外延,積極促進預防醫學與臨床醫學和康複醫學的相互融合,實現以大衛生觀念統籌災難緊急醫學救援和突發事件應急管理工作的宗旨。承擔并完成了國家社科重點項目子項目《意外傷害緻殘預防》和衛生部行業重點科研專項:突發公共事件衛生應急救援現場關鍵技術、流程規範應用性研究――災害現場公衆自救互救技術規範及培訓方案标準化研究。

3、慢病人群幹預對策與機制。本科室研究人員長期緻力于腫瘤、糖尿病、高血壓的社區防控與機制探索。例如在社區開展了基于網絡信息平台的社區高血壓患者自我管理幹預模式研究,依托微信和互聯網平台的支撐,積極探索社區慢病患者的幹預新思路。為了更清晰理解疾病間相互作用關系,課題組利用曆史隊列和面闆數據模型研究代謝綜合征與心血管事件的關系。

4、慢性病與腫瘤分子流行病學。本科室研究人員長期緻力于采用病例對照及隊列研究等流行病學手段,探索非酒精性脂肪肝病、心血管疾病及癌症等慢性病發病的影響因素(如膳食習慣、生活方式等),并采用實驗室手段探索關聯的潛在機制。  

5、真實世界研究與臨床藥物流行病學。本科室研究人員長期緻力于在真實世界環境下收集與患者有關的數據(Real World Study,RWS)通過數據管理和分析,探索影響患者預後的各類因素,獲得醫療産品的使用價值及潛在獲益或風險的臨床證據,主要研究類型是觀察性研究或者臨床試驗。

【人才培養】流行病學教研室參與培養本科生數千名,已培養畢業研究生百餘名,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建設、為大灣區建設發揮着積極作用。

【社會服務】流行病學教研室重理論源頭創新,科技服務民生。重點圍繞疫苗産業研究、傳染病防控、大數據應用、慢病健康促進、真實世界研究與藥物流行病學等方面,逐步累積科研成果,先後申報省、市級等科技成果獎。同時,注重科技轉化與應用,其中王聲湧教授的社區網格化疫情防控措施、梁曉峰教授連線對話世界公共衛生聯盟“一帶一路”國家預防接種策略研讨會,并擔任太阳集团app首页康泰生物疫苗産業研究院院長,加快推動及促進疫苗産業化、數字化發展;此外,學科成員積極申請國家發明專利,促進科研成果轉化落地,助力健康中國未來。

2020-2021 年新冠疫情期間,流行病學教研室公衛師生積極投身疫情防控志願服務工作;學位點知名專家王聲湧教授新冠疫情初期向政府提出網格化管理和群防群治等寶貴建議;董曉梅老師團隊對廣州市番禺區某中學多次聚集性校園結核疫情進行科學調查,找出存在的防控漏洞并提出幹預對策;盧大林老師團隊帶領學生開展“全民戰勝新冠疫情的信心調查”,為增加戰勝新冠疫情信心,提供了科學依據。教研室教師積極應用專業優勢服務社會,通過發展公共衛生事業為人民健康和社會經濟的發展保駕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