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新課堂 激發新活力——局解模拟手術課程(一)

發布時間:2022-01-26 發布人:

編者按:模拟手術課程是局部解剖學全新的教學環節,以幫助學生把解剖結構轉化為臨床實踐的能力。臨床上一個簡單的手術對于一個醫學生來說并不簡單,學生在完成脾切除手術模拟之後,流露出的真切的感受給我們很大的觸動。教學向哪裡去?作為解剖學,冰冷的結構需要溫度,而溫度的提升則是應用,恰恰這是傳統解剖學教學所缺乏的。改革舊有的教學方法,更新教學内容是新醫科的必然要求,也是崗位勝任力培養的必經之路,是未來課程改革的方向。

6月2日下午,19級臨床醫學省二醫班的局部解剖學課堂上,在太阳集团app首页附屬第一醫院張文斌醫生和太阳集团app首页解剖學系張吉鳳老師的指導下,同學們進行了一次全脾切除模拟手術。 

在通往醫學殿堂的路上,作為醫學生的我們常常與書本打交道。然而,常言道:實踐出真知。知識是不能僅僅停留在文字之中,必須要在實踐的舞台上才能綻放真理的光芒,而局部解剖學的課堂,就是這個舞台。

張吉鳳老師常常告誡我們:解剖學知識是不能停留在課本上的,現實條件的人體不可能與圖譜模型完全一樣,人體是會有各種各樣的變異的。因此,靈活運用解剖學知識解決臨床問題是醫生的必備技能。為此,老師給我們出了一道難題:通過收集資料,自行确定病例,利用情景劇與模拟手術為同學們演示全脾切除手術。

經過多天辛苦查找,在查閱多本外科手術圖譜後,我們确定了手術方案:左側肋緣下斜形切口、探查結紮脾動脈、切斷與脾相聯系的韌帶……似乎一切都開始明朗清楚起來。我們最終确定以外傷導緻的遲發性脾破裂為病例,為同學們演示全脾切除手術。

時間來到6月2日的下午,在經過短暫的情景劇演示後,吳健威同學為大家講解我們的手術方案。

然而,在聽完我們的講解後,張文斌醫生指出我們的不足:我們不能過分地關注脾切除的過程,卻忘記手術本身的意義:它适應于哪些疾病,有何不足,對病人術後的生活的關懷……以上,張醫生随後為我們一一解答,并為我們介紹臨床上針對脾外科手術的最新成果,讓我們更加全面的了解全脾切除手術,除此之外,張醫生還以他的臨床經驗,給我們講述了許多他在工作中的感悟和心得,舉了許多例子,譬如做結腸腫瘤手術時是否要保留左結腸動脈,以及許多跨科室的手術技巧,告誡我們要多去思考手術的意義,而不是過度關注手術的技術,要将所學的知識融會貫通。

張文斌醫生講解手術要點及臨床意義

 

來到手術台,在模拟手術開始前,全班同學為我們的無語良師——大體老師默哀30秒。

手術開始,由第二小組成員分别擔任主刀醫生、一助、二助以及護士的同學認真地站在手術台旁,一步步地執行預定的手術方案。然而,在探查脾髒的過程中,我們小組遇到了困難:脾髒并未像我們預想的那樣,在剪開胃結腸韌帶後就可輕松探查到,主刀花了大量的時間,多次擴大手術切口去探查,但是始終無法在衆多的韌帶中找到脾髒。正在我們一籌莫展的時候,張醫生親自上場為我們演示。張醫生憑借豐富的經驗和過硬的專業技術,很快就探查到脾髒,一如他術前提醒我們的那樣:脾髒通常要在較深的位置才可以探查到,“我們做脾髒手術的時候,手臂都會濕掉”張醫生如是說道,随後并為我們一一講解演示餘下手術步驟。


張文斌醫生和張吉鳳老師通過屏幕觀看學生的手術操作并及時指導


學生們分工合作認真進行手術

模拟手術再一次的提醒我們實踐的重要性,哪怕我們參考了衆多手術圖譜,在頭腦裡模拟無數次手術過程,都無法很好地完成一例模拟手術。沒有實踐支撐的知識終究是紙上談兵。幸運的是,有張醫生作為引路人,帶領我們進行本次模拟手術,這将成為我們醫學路上不可多得的寶貴經驗。

利刃啟明,柳葉鑒心。

通過本次模拟手術,我們更深刻地理解解剖學與臨床之間的聯系,柳葉刀為我們開辟了一條聯通解剖學知識與臨床手術的道路,讓我們更清晰地認識到疾病的全貌、病人的痛苦以及為了治療疾病所能做的一切,這些都激勵着我們加倍努力,學習知識,付諸實踐,為成為一名真正的醫生而奮鬥。


小組成員心得——

吳健威:第一次聽到說會有一次模拟手術,當時就很興奮,畢竟自己也能夠體會一下醫生做手術的感覺。到了模拟手術前兩周,要開始準備病例以及手術方案了,這時候才有了緊張感,因為經過一個學期的局部解剖,自己也大概了解了手術過程的難度。剛開始對主刀這個角色不太感興趣,但解剖的過程中逐漸對這個角色有了解,想嘗試着去擔任主刀,最後成功當上主刀。之後,看到前一組做完一次手術之後,覺得主刀也還行,不算太難。到了我自己上手的時候,發現跟上課的解剖完全不一樣,結構難分辨,視線受阻,最後還是張主任上手才得以結束這場“戰鬥”。手術之後,腰酸背痛,大汗淋漓,縫合的時候手是抖的,走路的時候腿是直的,這隻是短短的兩個小時,無法想象一個主刀醫生站着做十幾個小時的手術是一個什麼樣的概念。

經過這一次的模拟手術,我也切身體會到了醫生的不容易,更加理解解剖學與臨床之間不可磨滅的聯系,而這次模拟手術也是我們醫學生難能可貴的一次寶貴經曆。正如張醫生所說,保持對醫學的這份熱情是最重要的,是的,不忘初心,保持對醫學的熱愛,付諸實踐,才能成為濟世救人的好醫生。

 

汪明韬:進行了模拟手術之後,我的心得感悟還是挺多的,首先就是深刻感受到了從解剖到臨床的距離有多遠,我們本來做好了充足的術前準備,花費了很多的時間研究脾髒切除手術,面對的還是不會大出血的标本,但是整個手術過程的複雜程度還是超過了我們的想象,本來術前我們打算采用經腹直肌的切口,但是張醫生說這樣的切口雖然損傷小,但是對于脾髒手術來說探查過于困難,所以我們臨時改成了左肋緣下切口來進行手術,但花費了許多時間依舊沒有探查到脾髒,狹窄的手術切口極大地限制了我們的視野和操作空間,這和解剖時完整的腹腔暴露完全不同。

在張醫生給我們演示的過程中,也讓我更加深刻地感受到手術的複雜性與精确性,必須精确把握每一條動脈和韌帶,才能有把握有信心去下刀。張醫生把脾髒取出來後我們都認真觀察了一下新鮮的脾髒标本,這與我們平時觀察的已經固定過的标本完全不同,質地柔軟,甚至有很大的流動性,隻有真正觸摸過真實的脾髒,才能明白為什麼脾髒是腹腔中最容易破損的器官:它實在是太脆弱了。

手術做完後,即使我們并沒有完全按照正式手術那樣認真結紮每一個韌帶及血管,縫合每一層腹壁,但是整個手術過程依舊十分複雜且漫長,我無法想象一台十幾個小時的複雜手術需要消耗多大的精力和體力,這次模拟手術讓我深刻意識到我距離一位醫生還要走很長的路,激勵我更加努力地前行。

 

李俊峰:作為場外指導,我按照小組讨論的方案一邊協助小組成員進行手術,一邊為同學們講解我們的手術進度。一開始我們認為:模拟手術隻要按照手術方案來就不會有太多困難。但當我們打開腹腔的那一刻卻傻了眼。人體的結構并不是像圖譜一樣清晰易辨。相反,辨認清大網膜和胃結腸韌帶就花費我們很多時間。而探查脾髒更是讓我印象深刻,原本我們認為打開胃結腸韌帶後,脾髒就可以輕松地在深一點位置探及,然而事實是在張醫生的幫助下,才在更深的位置探及脾髒,并且完成切除。因為,與方案的不同讓我們小組的手術停滞不前,最終還是依靠張醫生豐富的臨床經驗才找到脾髒,而我們的手術方案和圖譜卻派不上用場。通過這次模拟手術,讓我認識到實踐中積累經驗對醫生的重要性,更讓我明白醫學之路是一條不停學習的路。

 

徐紫瑩:此次模拟手術過程讓我體會到了真正臨床手術的難度與高要求,臨床手術一定是建立在解剖的基礎上的,但是二者之間又存在很大的差異,臨床手術要求更加嚴格,更加細緻,而且比解剖更加具有不确定性,這就需要術者很強的應變能力。因此從解剖到臨床手術還要經曆重重磨砺,重重難關。

 

嚴疏雨:一次手術的操作絕不是個人戰,而是團體協作與默契配合,隻有在清楚并熟練掌握解剖學知識的基礎上我們才能有底氣進行一場手術操作,然而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當我們真正進行手術時,卻發現僅僅是記憶圖譜,記住人體結構是遠遠不夠的,人的身體構造并非千篇一律,臨床上經常會有教科書上找不到的案例和情境,唯有我們将來在臨床上不斷地訓練和積累,一次次地回歸課本比較,又一次次地變通創新,我們才能做到遊刃有餘,對病人負責,做一名合格的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