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計劃┃弘揚傳統文化,領略非遺之美

發布時間:2022-01-25 發布人:

 

廣州是世界上少有的綿延千年的商都,具有深厚的商貿曆史積澱與包容并蓄的傳統文化特質。作為中國南方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黃埔古港,伫立在黃埔古村當中。如今村中仍保留了大量遺迹和文物,見證了“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世代繁盛,見證了黃埔古港獨一無二的曆史地位,也見證了廣州滄海桑田的巨大變遷。

為領略傳統文化魅力,增強青年學生的文化自信,促使學生通過“一帶一路”來理解國際局勢與時代進程、理解個人與國家命運之間的緊密聯系,太阳集团1088vip于 5 9 日開展了黃埔古港絲綢之路曆史與傳統文化研學培訓活動,内容包括:了解黃埔古港絲綢之路曆史、古村遊覽和非遺文化紮染體驗活動。參與本次活動的有PAR計劃指導老師、PAR計劃成員、學院學生骨幹。
“粵海第一關紀念館”

 

活動之初,全體師生參觀了“哥德堡号”紀念雕塑、“粵海第一關紀念館”、古港碼頭,了解海上絲綢之路曆史文化。“粵海第一關紀念館”是2006年為迎接瑞典“哥德堡号”仿古商船重訪廣州而修建的仿古建築群,有“海上絲路通四海、一口通商下的廣州、哥德堡号與廣州、繁忙的黃埔古港、黃埔遺韻展新姿”五個單元專題展覽,各類文物展覽配以講解員的詳細介紹,學生可從中窺見廣州海上絲綢之路、廣州十三行和黃埔古港的興衰。

 


“古村遺風”

 

随後,師生一同遊覽黃埔古村,體驗古村遺風及傳統文化,認識嶺南祠堂文化。古村布局帶有明顯的商業特征,村落中心的黃埔直街各種美食、小飾物琳琅滿目,彰顯着古村的熱情。生活于此的當地土著保留着一種鮮活的“慢”狀态,如将自種的蔬菜随意擺在空檔,用方言相互閑聊,遇上客人則熱情招呼。村中羅、馮、胡、梁幾大宗族居住界限劃分并不明确,交融混居在一起。而這些宗祠群落是他們祭祀祖先或先賢的場所,是宗族文化悠久曆史的象征與标志。師生遊覽梁氏宗祠,從中感悟到了家族的力量,也認識了從梁氏家族走出去的為社會做出了較大貢獻的名人,并從他們身上汲取精神力量。


“紮染體驗”

 

下午,全體師生前往廣東非遺夢文化産業有限公司進行紮染體驗,感受“非遺”文化的魅力。教學老師先為大家科普紮染這一傳統手工技藝的曆史、意義以及傳承的必要性、重要性。随後師生在教學老師的指導下觀看了一些簡易紮染的學習視頻以及匠人的成果展示。

 

 

紮染的道道工序、針針縫紮、缸缸浸染,都體現着這一技藝的高要求、高品質,在紮染的豐富圖案中,記載着其悠久的曆史與多彩的生活。師生始終保持着高昂的熱情,在親身動手實踐過程中感受着傳統民族工藝的魅力。

 

 

 

本次研學之旅,凝聚了師生的向心力,并且增強了大家對于民族曆史與傳統文化的了解,使得大家對于中華民族的文明有了更深的認同感和自豪感。


學生心得

周星言:早對學院PAR計劃的研學垂涎三尺,終于有機會親身體驗,來到黃埔古港古村曆史文化景區。廣州作為“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之一,承載了千年商都的輝煌。在古村中,濃郁的嶺南水鄉風情和中外交彙産物韻味十足。被村子的人間煙火氣息打動,我倒是很羨慕住在村子裡的人,能享受遠離于繁華都市的别有一番風味的祥和安甯。我記憶猶深的還是親手體驗非遺文化“紮染”,看似簡單,失敗率極高。老師們細心教學後依然懵懂,躊躇萬分,最終選擇最簡單的漸變,染料為純天然草本植物“闆藍根”,氣味一言難盡,卻無毒無害對人體有益。根據個人喜好調節染色深淺,即染色次數,最終出品尚可。最終悟出成功秘訣:耐心、精細、熱愛。希望文化能夠繼續傳承,發揚光大。

鄧雅妍:參觀了黃埔古港紀念館,收獲頗豐,館内展示了豐富的文史資料,一段悠久而獨特的南粵港口曆史在我們面前鋪陳開來。中央政府統治廣州的曆史比我想象的還要長,從東漢到隋唐,經曆了南漢亂政到大大小小的割據朝廷,這裡從未斷絕過中原大地的血脈相連,每一次風浪止息,都顯露出黃埔港繁榮的貿易和難以估量的财富。半官半商,以商治商的傳統之下,還有廣東人民自古以來崇尚的美好精神,大大小小的宗祠匾額書寫着對忠孝仁勇悌的追求,這與華夏文明的任何一處沒有差别。這次遊覽,加深了我對這片土地的了解和感情,對傳統文化的認識與認同,也促進了同行友誼,我很感動,也很感激。

馬天順:黃埔古港作為曆史悠久的港口,見證了國家興衰和商業的發展,作為海上絲綢之路重要的節點,黃埔古港有着無可比拟的象征意義。聯系當前國際形勢,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概念越發顯得重要,開放包容合作才是國際交往中最迫切需求的。而參觀過宗祠之後,更加感歎中國傳統宗廟文化以及現在保存之完整。宗親間相互扶持,上敬老,下扶幼,人與人間的關系和諧美好,這些中國傳統文化的閃光之處在今天也依然指引着我們。紮染體驗也非常好,自己動手學習非遺技藝,又能将自己的作品帶回珍藏,實在令人印象深刻,隻有親身的實踐,才能理解這些非遺技藝的精妙之處,也更能明白非遺保護和傳承工作的重要性。

陳潔霞:黃埔村見證了廣州“絲綢之路”的繁榮。我參觀了黃埔古港的博物館,了解了中歐的貿易往來史,自宋朝以後黃埔古港便在海外貿易中扮演重要角色 ,南宋時該地已是“海舶聚集之地”。接着我體驗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産——紮染,雖看似簡單的手工,但想要做出精緻的花紋是非常難的,在體驗該手工時,由衷感謝那些艱苦守護的傳承人,讓老祖先的智慧得以延續。

溫嘉婷:黃埔古港是南宋時期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港口。我們在參觀博物館了解到了海上絲綢之路的曆史故事,并體驗到了嶺南村落的風情。紮染體驗活動,更是讓我們了解到原來紮染的手法有如此多,讓我慢慢喜歡上了紮染這個中國傳統手工藝術文化。感謝老師能給予我們機會可以了解到“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世代繁盛,見證了黃埔古港獨一無二的曆史地位,也見證了廣州的巨大變遷。感謝!

羅繹珽:研學活動體會最深為紮染。我向來願意接觸傳統文化,但總是紙上談兵,“紙上得來終覺淺”。然而我從閱讀和影視裡也知道,傳統文化裡的非物質文化遺産,那些技藝手法,匠心天工,并不能靠一次接近一蹴而就,而深深隐埋在這些技法中的文化血脈,民族精神更是難窺一斑。紮染的圖案斑駁缤紛,一紮一缬,推染曝曬,在入門級的學習裡,其實依然對這樣的民族智慧結晶心生膜拜。大師手下,點翼成蝶,轉針黹線,黼黻古色。那些昳麗講究的和諧花紋,如華夏圖騰,在同心向圓,對稱疊花中滲透着中庸端正的東方思維。而真實上手,描圖引線,紮綁緊勒。絲滑的巾子浸入闆藍根染液,微微藥味起來了,藍色也敷上綿線。染後擰幹,待黃化藍,便複染,來回六次,再去浣洗,拆開紮線,在普藍的面上綻開絡繹白紋。那時,自手藝勞動裡收獲的一份藝品,毋論成品何相,當然“敝帚自珍”。在此間,從勞動裡汲取的快樂足以填滿一個初學者的心。而面對這樣可以精益求精的文化技藝,一個初學者怎不如向泰山而自卑,向南海而弱己。而這樣的文化技藝完全不擯棄願意接近它的初學者,它早不時于我們面前,展現它紮根于我們本心的魅力。紮染一類的傳統文化技藝,更是文明的活化石。戲曲,紡織,器樂,服飾也都很能引人入勝,望往後有機會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