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1-02-05 發布人:學院辦公室
“我們解剖學系向哪裡去”,這是10餘年來郭國慶教授常常念叨的一句話。
解剖學是醫學的奠基性學科,醫學離不開解剖學。然而,解剖學的工作環境艱苦,科研底子薄,而且要與社會各個階層的人打交道,很多人不理解解剖,年輕人不願意從事解剖。近二十年來,解剖學學科面臨着後繼無人、無法發展的困境。如何破解這一難題?作為太阳集团1088vip人體解剖學系主任、黨支部書記,郭老師着眼未來,堅持不懈的為年輕人打造了一個功能齊全的神經科學平台,規劃了一個充滿新元素的解剖學教學體系,數十年來專注于解剖學學科建設的經曆給我們以啟迪,也給我們帶來了深切的思考。
(郭國慶)
“耐心、踏實、努力”
當你在一個充滿刺鼻氣味的實驗室如何教學生?當你沒有經費又沒有設備你怎麼做科學研究? “耐心、踏實、努力”是郭老師給出的答案,也是郭老師十餘年來工作的座右銘。“沒有條件我們可以慢慢創造,沒有想法我們可以慢慢學習,但是不努力就無法改變現狀,無法改變自己”,正是本着這樣的思路,郭老師“寄宿”别人的實驗室從培養神經元開始,用了10年的時間,逐步建立起了分子克隆、蛋白質純化、免疫共沉澱、細胞和在體電生理、光遺傳、行為學等一系列神經科學的技術,郭老師帶領大家堵老鼠洞、清理老鼠屎,和工人一起看圖紙,一起規劃布局,實驗室從原先簡陋和局促的空間,發展成為功能分區明确的神經科學實驗室。基金也從衛生廳的小項目,到一個國家基金,兩個國家基金,三個國家基金,廣東省重點項目,文章也從0.2分,逐漸超過了5分,進入神經科學的主流期刊。解剖學學科的研究水平不斷提高,吸引了年輕的科研人員進入教研室,逐漸壯大凝聚成一個朝氣蓬勃的科研隊伍。原先年輕教師缺乏研究方向,沒有基金項目,郭老師給年輕教師規劃方向、積累研究基礎、修改标書,目前教研室的年輕人每人都有國家的或者省的基金項目,科研的“日子好、信心足”。郭老師經常說:“解剖學的科學研究是從坑裡慢慢爬出來的,我們前進的每一步都是巨大的,缺乏耐心、不腳踏實地、不持之以恒的付出努力是無法做到的”。
(寬敞明亮的神經科學實驗室)
“枯藤老樹”發新芽
90年代解剖學的科研主要依靠切片和染色兩種技術,利用顯微鏡從宏觀水平探索未知的科學世界,無法深入到細胞的内部,從基因和功能的角度解析豐富多彩的生命現象,研究技術單一,分析問題遺留的“黑洞”多,無法跟上科學前進的腳步。另一方面,解剖學系的教師來自國内不同的醫學院校,每個教師的科研方向不穩定也不一緻,而且自成一體,整個學科的研究方向多,問題不集中,再加上人員少,無法形成合力解決一個科學問題。就像人的手,如果每個手指各自為戰,則無力,但是如果攥成拳頭,則可以做到“打的一拳開,免得百拳來”。面對解剖學學科研究存在的問題,郭老師把教研室的科研方向定位于用分子、細胞、電生理和行為學等綜合性的手段,解析突觸可塑性的機制。大家相互“妥協”,相互“融合”,聚焦于一個研究領域,郭老師也把給愛人買鑽石項鍊的“私房錢”都投入到實驗室建設,經過十年的磨合和發展,解剖學學科也從簡單的解決神經元突起的生長,慢慢聚焦于樹突上的樹突棘,從形态學的觀察,慢慢走進電生理,從功能學逐漸發展到光遺傳和在體電生理,一步一個腳印,像一個辛勤的園丁,澆築着解剖學這棵枯藤老樹,期待着它的枝枝新芽茁壯成長。
(與團隊成員讨論實驗)
不忘初心,傳道解惑
一說起解剖人們必然會想起人體标本,也必然會感覺到福爾馬林那刺鼻的味道。作為解剖學專業的教師,不醉心于解剖學實驗室,把人體結構的形态和特點教給每個醫學生,那麼,醫學的基石必然會崩塌,醫學生不會看影像膠片,不會知道病變發生在哪裡,更不敢用手術刀做手術。但是解剖學實驗室以前的教學條件差,設施簡陋,學生除了觀察标本,還是觀察标本;在進入互聯網和數字時代,如何适應時代的發展,順應學生的學習習慣,在寓教于樂的氛圍裡把解剖學知識傳遞給學生?郭老師寫了300多份申請報告,寫了近20份建設項目書,奔走于學校的各個部門,訴說、溝通,獲得理解和支持,改善實驗室的教學環境,把原來刺鼻的福爾馬林替換成無味的環保固定液,實驗室變得寬敞明亮了,學生觀察的模型多了、新了,每個實驗室還配備了數字化的3D Body,學生進入實驗室後學習的“節目”多了,興趣大了,效果也好了。
(優良的教學環境和學習條件)
郭老師對于學科建設的努力遠不止于此。學生解剖的人體标本是一次性的,資源短缺,但是每年的消耗量大,郭老師和技術人員一起,驅車千裡,與各個縣市的人員溝通,争取支持,保證實驗材料的需求。其中的汗水,其中的辛勞,從來沒有在臉上顯露出來,但是逐漸蹒跚的腳步,滿頭的白發,肯定不僅僅是歲月留下的痕迹。
解剖學是學以緻用的學科,傳統的局部解剖學教學隻是按照教學大綱完成标本解剖,認知人體結構。但是學生在進入醫院後要經過很長一段時間的适應才能把所學的解剖學知識用于臨床,為了解決學生的臨床實踐能力的問題,郭老師與外科醫生溝通,把他們請進局部解剖學課堂,讓他們用生動的臨床手術實例教會學生如何利用解剖結構解決手術中遇到的難題;把手術室搬進局部解剖學實驗室,讓外科醫生指導學生在标本上完成闌尾切除、膽囊切除等手術操作,圍繞一個個具體的病例,分析實習生可能遇到的問題,學生知道了如何與患者溝通,如何診斷和鑒别診斷,如何進行體格檢查,如何使用不同的器械完成手術操作。學生在進入臨床後,由于熟悉臨床的操作規程,熟悉解剖結構的臨床應用,進入角色快,縮短了适應期。郭老師構建的局部解剖學新的教學體系,把基礎與臨床有機的融合在一起,面向臨床,強化能力培養,讓學生從教學中受益無窮,教學改革活動也獲得太阳集团app首页第十屆教學成果“特等獎”。郭老師說:“雖然這個獎是對我三十年教學工作的認可,但是真正的獎永遠來自患者對我們太阳集团app首页醫學院畢業生醫療水平的肯定”。
(外科醫生走進局部解剖學課堂)
郭老師從事解剖學教學三十餘年,教授過近萬名學生,洋溢在郭老師臉上的笑容永遠是因為知道自己培養的學生掌握了解決臨床問題的能力,能夠解決患者身體的病痛。郭老師緻力于解剖學學科的發展,拓荒于神經科學研究,是一位神經科學研究領域的專家,更是一位不忘本真、傳道解惑的老師,而且是熱愛解剖學教學的老師。
(太阳集团1088vip 張吉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