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計劃-領導力論壇丨醫學生進階之路系列講座十

發布時間:2020-12-07 發布人:學院辦公室

2020年12月5日,太阳集团1088vip在醫學院530會議室舉行了本學期第四場醫路良師周末講堂。本次交流會特别邀請華醫麻醉科主任李雅蘭老師和太阳集团app首页馬克思主義學院講師、國情教研室主任何小勇老師,分别圍繞“港澳台僑醫學生境内升學與發展”和“粵港澳大灣區醫學生的挑戰和機遇”兩個主題與PAR計劃成員做了分享和交流。輔導員肖冬梅和全體PAR計劃成員參加了本次講座,其中未返校的成員通過線上會議參加。

第一場講座中,李老師以“患者安全+舒适的圍術期臨床醫療模式”為題,強調要弘揚人文科學,關心病人,為患者營造舒适化醫療氛圍。首先,李老師談到自己教過的一些暨大學子,目前奮戰在臨床一線且有所作為,在今年疫情中還踴躍報名援鄂計劃,顯示出年輕一代醫生的責任與擔當,而且他們常懷感恩之心,與老師之間始終保持亦師亦友的關系。她在贊揚這些年輕人奮發向上精神的同時,也深感自身責任重大。

其次,她就如何培養學生成為一名臨床好醫生進行了經驗分享。她強調一名好的臨床醫生應該具備洞察、評估能力,能夠在手術中做到精準掌控。同時,她認為急救的關鍵不僅是要做到技術的質控,還要有救人的忘我精神,她談到在新冠疫情期間為了搶救一名23歲男患者,她們顧不得自身防護措施,将個人安危置之度外的經曆。她認為範仲淹所說的“不為良相,願為良醫”也诠釋了從醫者的心聲。接着,李老師談到主動的醫療實踐是青年醫生成長、成才的關鍵,她以親身經曆教育學生随身帶本子記錄、總結,并鼓勵學生積極投身于醫學實踐而不是隻學理論知識。她還強調醫生應恪守職業道德,懷有對病人的責任感和自身内心的坦蕩,時刻保持“都是為了患者好”的工作态度。

最後,她通過一些急救案例向學生演示了部分醫學儀器的使用,并教導學生要在平時的實踐中訓練“臨危不懼”的反應速度和能力。她表示臨床醫生就是摸着石頭過河,要視患者情況去治療,但切記不能違規操作,要秉持“安全第一”的理念,盡可能為患者營造舒适化醫療。總之,她認為好的醫生就是能夠最大程度使病人得到身心康複。

第二場講座中,何老師以“當立鴻鹄志,應有不屈心”為題,教導學生應有堅定的信念,給自己的理想注入動力。首先,何老師從“為什麼要談理想信念”導入,談及理想信念對人的巨大意義。針對當前很多學生的迷茫、日常的積極廢人心态、無聊的心理,他認為青年學生應該明确“方位”“方法”“方向”,即知道自己處在哪、怎麼做、去向哪。他表示信念的最高層次是信仰,而信仰驅使人朝理想邁進。

其次,何老師通過中國共産黨的理想信念以及完成情況來表明追求崇高理想的重要性。理想信念的動力來源于執着,但是能否執着又取決于目标是否具有吸引力和實現的可能性,如中國共産黨就是一個有着崇高理想的榜樣,黨自成立以來就設立了實現共産主義的長期目标,同時又設立了“一百年奮鬥目标”“五年計劃”等中、短期目标,曆代領導人和人民群衆為這個目标前仆後繼,穩步走向終極目标。他表示理想信念生成的基礎來自于矛盾,而本質是解決問題,面對資源不平等給人帶來的不自由,中國正在逐步改善,如“脫貧攻堅”就給人以發展可能性,相信在不久的将來人的平等可以通過價值平等實現,而這也是理想信念的意義。

最後,他在談到青年學生的理想信念時強調:第一,應有野心與動機,即做到博聞強識,加強思考能力,學習一些可遷移技能,确保自身的核心競争力。第二,應有能力與方法,即需要将專業基礎學紮實,提升自己的創新能力,如鐘南山、李蘭娟院士就是傑出的榜樣。第三,應有責任與擔當,即定位清晰,扛起自己的責任。何老師還以樹根和樹冠的比喻來闡釋能力來源,個人能力來源于精準的自我管理(樹根),而這又包括時間調配、健康管理、情緒管理和人際交往(樹冠)。他也對暨大醫學生提出了自己的期盼,希望大家能夠堅定自己的理想信念,早日實現自己的鴻鹄之志。

兩場講座分别就臨床醫生職業技能、個人理想信念方面進行探讨,旨在幫助學生明确自己未來前進的道路與方向,積極投身于專業知識技能的學習與臨床醫學實踐,早日成為一名優秀的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