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0-06-12 發布人:學院辦公室
基礎醫學院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系列講座(二)
6月11日下午,由基礎醫學院學生黨總支和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系黨支部合作開展的特色黨日活動——“心理健康教育系列講座”舉辦了第二期。本期講座邀請原醫學心理教研室老師、前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系黨支部書記、國家注冊二級心理咨詢師武曉豔老師在騰訊會議以線上直播的方式,給因疫情居家的學生們進行了《疫情下的親子關系及應對》專題講座,旨在幫助學生積極應對疫情居家期間存在的親子關系問題,減少負面情緒,與家人和諧相處,共同應對特殊時期的學習與工作。
武曉豔表示,在疫情的影響下,學生與父母相處的時間驟然增多,這在一定程度上使得親子關系陷入緊張甚至出現矛盾。針對這些情況,武曉豔引用了丘吉爾的一句話:“不要浪費一場危機”,旨在告訴同學們要學會在沖突中成長,引導同學們正确處理親子間的關系和問題。
接着,武曉豔從親密與疏離、自由與控制、愛與恐懼、希望與失望四個方面來描述了疫情下的親子關系現狀及出現親子問題的原因。講座期間,武曉豔還推薦了《成為自己》《疾病的希望》《媽媽的心靈課》等書籍,分析了大量真實事例并給予了經驗指導,這些都有助于同學們在疫情期間處理好親子關系,營造一個良好和諧的家庭氛圍。參與的同學們均表示對居家期間改善親子關系幫助很大。
最後,針對如何應對及改善親子關系,武曉豔提出五點方法:1.終身學習;2.學會成熟地應對;3.學會成熟思考、溝通;4.找到愛、力量、自我資源;5.用愛營造和諧關系。使同學們受益匪淺。
家是牽系着每一位成員的神奇紐帶,沒有絕對的主角和配角,因此我們要采取良好的應對方式解決問題,這對親子關系的處理和改善有着極其重要的作用。
部分學生感想
1.在疫情影響下,親子間的關系變得親密又疏離、愛又恐懼。而我與父母的相處時間增加的同時也出現了一些矛盾。但是也正如老師所說的一樣,我們要在一次次的沖擊之中成長!隻有不斷去解決這些問題,我們之間的關系才能變得更加親密。而通過今天老師的講解,我也清楚地學習到更加成熟、更加穩重的對待親子關系、處理親子問題的方法。感謝老師今天的精彩演講,今後我會更加努力構建好我與父母間的關系!
2.新冠疫情就像一面鏡子,讓我們看到不同家庭中,孩子的不同和父母的不同。當我們與父母處于對立的姿态時,父母常常會最先妥協;當我們坐在書桌上學習的時候,父母總是會為我們做好一切,在這“三寸之地”裡,雖然被拘束着,可是,父母總是壓下他們的焦慮,去不斷撫平我們的焦慮,讓我們無所顧慮地做好自己的事情。感動的同時,自己其實也要會去為父母多分擔一些,多放下自己所謂的“執着”。
3.由于疫情,大家得以有了一段陪伴父母左右的超長“假期”。理想中是父母對自己噓寒問暖,每天變着法的弄着自己在學校想念已久的美食,一家三口天天其樂融融;然而現實卻是父母對自己起床晚、不主動幹家務、沉迷于電視劇玩手機的深深嫌棄。其實,無論是怎樣的關系,在長時間密切相處下,摩擦争吵都是不可避免的。那麼要怎麼去緩和親子關系呢?今天聽了武老師的講座後覺得受益頗多。交流是必不可少的。父母是與自己最親密的人,我們應該把自己的真實感受告訴他們,讓他們知道我們的想法。良好的交流可以避免許多摩擦的發生。理解也是必要的。每個人在不同場合都有不同的身份角色,每天也都會因為各種各樣的事情而産生不同的情緒。我們要學會站在父母的角度換位思考,不能隻照顧自己的情緒,要看到父母工作的壓力與疲憊,關心他們而非隻注重自己。多理解,多交流,增進親子關系,享受和諧居家時光。
4.突然爆發的疫情,使得我們的“假期”無限延長,由此也帶來了許許多多的問題。平時我們在學校,沒有家裡的許多管教,可回到家以後,跟家長低頭不見擡頭見,生活習慣也有許多沖突。在聽了今天的講座後,我認識到解決問題的根本辦法還是要多交流多溝通,通過交流來找到一個對雙方來說都合适的生活方式,一味的争吵并不能解決問題。
5.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孩子們基本被“關”在家庭這個最小的封閉單位裡。長時間在同一屋檐下共處,讓一些家庭的代際矛盾凸顯出來。聽了今天下午的講座,我們都收獲了很多。我們不要讓自己的焦慮情緒影響到家人。每個人都要有獨處的時間,“當感到焦慮時,就要把自己和孩子隔開。找一段時間,留給自己,讓自己去消化負面的、焦慮的情緒。真誠的溝通永遠都是最好的溝通方式。互相理解才能促成和諧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