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0-03-13 發布人:許栩
3月2日,基礎醫學院如期開始在線教學。各任課教師因課制宜,積極嘗試探索多種授課方式,在抗擊疫情的特殊時期,力求在線教學與傳統課堂同質等效,取得了良好的課堂效果。
這個周二,生理學系王躍春老師迎來了開學以來最忙碌的一天。早上八點是19級護理學專業本科生的《生理學》課程。下午兩點半,19級碩士研究生的《電生理學》課程也準時開講。晚上七點,在《諾貝爾獎解析——醫學篇》的課堂上,她則帶領不同學院不同專業背景的學生共同探尋諾獎大師的成功秘訣。
因課制宜 化壓力為動力
本學期前四周,王躍春老師共承擔1門研究生課程和6門本科生課程,共計有42學時的授課任務。對有着近30年教齡的王老師來說,課程多任務重其實是她的工作常态,但突如其來的疫情讓這學期的課程形式不得已改為線上教學,打亂了她原本的節奏,也增加了她的備課壓力。
在繁重的教學任務面前,如何将壓力轉化為動力?如何保證線上教學效果?面對不同的課程種類、課程特點和授課對象之間的差異性,王老師采取了不同的教學方法。
本科生的必修課采用“騰訊課堂+雨課堂”的形式開展,直播授課、讨論和随堂測試相結合。本科生的通識教育選修課主要依托于已在中國大學MOOC平台上線的省級在線開放課程《諾貝爾獎解析——醫學篇》,同時結合慕課堂和騰訊課堂進行直播和互動。研究生課程及本科生貫通課程則嘗試線上翻轉教學的方法,進行參與讨論式教學,提高了學生的信息素養和運用現代教育技術進行問題導向式學習的能力。王老師指出,差異化教學實現了各平台和軟件的優勢互補,學生反映效果良好。
通識教育選修課依托《諾貝爾獎解析——醫學篇》慕課開展
《消化系統貫通課程》課堂上 學生進行成果展示
細心+創新 玩轉在線教學
盡管課程多任務重,王躍春老師依然以飽滿的熱情細心準備每一節課。為幫助學生适應在線學習,她提前錄制了小視頻,向學生公布自己的聯系方式,并清晰地向學生闡述疫情期間的教學方法。每門課她都會提前将錄屏制作的預習PPT和線上學習指南發送給學生,在由學生做主角的翻轉課堂,她也對予以悉心指導。
與此同時,王躍春老師也在思考授課形式創新的可能性。《諾貝爾獎解析——醫學篇》是我院唯一一門本科生通識教育選修課,周二和周三兩個課程班共計447人選課。除醫學生外,還有來自管理學院、經濟學院、理工學院、藝術學院、體育學院等全校23個學院的近400名學生選課。在本周二的課上,她獨辟蹊徑地采用SPOC+慕課堂+騰訊課堂的方式進行了第一堂見面課,深受學生歡迎。
簽到、點名、讨論、公告、問卷、投屏……王老師通過慕課堂的衆多互動功能,讓這堂課變得十分生動有趣,有效提高了學生的參與度,成功實現了線上線下一體化混合式教學,是在線開放課程落地課堂教學的成功案例。
經過這次成功嘗試,王老師表示,她也計劃運用這種教學方法進行《人體健康與疾病》的授課。
王躍春老師錄制課前小視頻
王躍春老師運用慕課堂工具玩轉在線教學
雨課堂上一條條互動彈幕,課程群裡滿滿的“謝謝老師”,整整齊齊的走心好評,是學生們對老師的信賴,也是讓老師們最快樂的事情。艱難時期,學院教師心中傳承教育使命的信念無比堅定,傳播知識的步伐也将越發铿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