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9-09-19 發布人:
2019年8月21日,我院眼科研究所李志傑教授實驗室在國際權威學術期刊《Mucosal Immunology》(JCR醫學一區雜志,影響因子7.35)上發表了題為“Antibiotic-induced dysbiosis of gut microbiota impairs corneal development in postnatal mice by affecting CCR2 negative macrophage distribution”的研究成果。此項工作揭示了腸道菌群失調影響角膜發育過程的新機制。本研究由我院劉俊副研究員和再生醫學專業的碩士研究生邬明娟作為共同第一作者完成。
新生兒出生後的視力發育尚未完成,容易受到外部因素的影響,如營養的缺失、過度的用藥和光線刺激都有可能引起異常的眼球生長和神經的變化,造成永久的視力損害。近年的研究表明腸道菌群作為人類的第二基因組與人類的發育和健康密切相關。新生兒對病原體易感性高,容易發生感染。臨床數據顯示超過半數的新生兒在出生後第一個月内會接受抗生素的治療。這些抗生素的使用對新生兒腸道菌群和眼角膜發育的影響及其作用機制目前并不清楚。該研究發現連續兩周的抗生素處理後新生小鼠的腸道菌群組成和多樣性發生劇烈改變。與此同時,角膜的形态發育、角膜神經纖維和角膜緣血管網的形成過程明顯受阻。這些效應可延續到成年期。然而,在早期通過糞菌移植和補充益生菌實施幹預在很大程度上可顯著逆轉上述角膜發育進程的延遲。進一步的研究表明抗生素驅動的菌群失調主要通過抑制CCR2─巨噬細胞(而非CCR2+巨噬細胞)在發育角膜中的分布和募集以及減少多種特異性生長因子的産生來發揮關鍵性作用。該研究為了解眼角膜的發育過程、影響因素及其作用機制提供了新的數據,并為未來尋找新的防治措施來規避角膜發育缺陷提供了重要線索。
本研究以太阳集团app首页基礎醫學院眼科研究所和再生醫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為主要研究平台,并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号碼:81470603, 81770962和81700808)、中國博士後基金(2017M622913)和廣東省博士啟動基金(2018A030310605)等項目的資助。
原文鍊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385-019-0193-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