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9-06-13 發布人:
為提高教學質量,進一步強化本科生在基礎醫學理論學習階段的臨床實踐能力培養,我院人體解剖學系進行了“将手術室搬進局部解剖學課堂”的教學新模式探索,即在局部解剖學課程中加入模拟手術模塊,包括标準化病人的接問診模拟和手術模拟兩部分,以腹部手術為重點設置膽囊切除術、闌尾切除術、脾切除術和腹股溝斜疝修補術的手術問診與實踐練習。
張文斌老師和外科學的研究生對同學們進行手術基本功的培訓
為了使模拟手術情景更加真實,解剖學系購置全套手術器械,包括手術衣、手術鋪巾等,還準備了高質量的冷凍人體标本(以下尊稱“大體老師”),将解剖學實驗室布置成手術室場景,并邀請具有二十多年臨床經驗的附屬第一醫院張文斌副教授到場,與負責課程講授的解剖學系張吉鳳副教授相互配合,對同學們進行全程指導。
同學們分工合作認真進行手術
參與授課的2017級臨床醫學省二醫班同學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分工,每小組6名,分為主刀、一助、二助、場外指導、手術護士以及拍照記錄人員,進行解剖學知識、疾病知識、診斷方法、手術步驟、術後護理等内容的學習。
同學通過視頻直播認真觀摩手術
為将臨床診斷、醫患交流和手術知識、病理診斷有機聯合,課堂教學還安排了小組情景演練環節。同學們首先PPT展示病人病情、診斷方法及手術步驟,分别扮演标準化病人(SP)和主治醫師等角色,用情景劇的方式展示接診全過程,随後以主刀、助手、護士等身份利用大體老師進行模拟手術,由張文斌老師從旁指導。張老師立足于自身臨床實踐經驗,對人體結構和操作方式進行詳細講解,手術全過程經本地實時錄播放送給其他小組的同學觀摩學習,張吉鳳老師進行場外指導。
模拟手術既是對局部解剖學知識的強化理解,也是了解臨床診療過程的寶貴經曆,通過将理論講解與實踐探索結合,創設“身臨其境”的學習場景,激發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也能進一步提高教學質量和教學效果。
同學們的術後感想:
主刀-喬李梅:非常感謝我們的局解老師,努力的為我們創造這一次模拟手術的機會,這次手術讓我意識到,我和真正的醫生相差很遠,我也會繼續努力,我想,我并不清楚我的人生會有多少台手術,但是這次的手術一定會記憶猶新的。
一助-王焜銳:一台手術的順利完成需要每一個人的齊心協力的配合,并不是主刀醫生的獨奏,每一個人都要對手術有着充分的知識準備,每一個人都要知道自己應該做什麼。在手術的過程中,第一個體會就是茫然無措,不知道應該做什麼,不知道應該怎麼拉鈎、怎麼去配合主刀,每一步的方法都需要張老師的悉心指導才能順利的完成。
主刀-黃大胤:首先要感謝大體老師,沒有大體老師的奉獻就沒有這次鍛煉的機會人生的第一台模拟手術,雖然了解的理論知識很多,步驟也全記在腦子裡了,但開始之後各種變化都感覺自己還是準備得不夠充分,盡管已經有心理準備,但實際的情況和書本上文字的差距比想象中的還大,想要當好一名醫生,光是學習書本上的理論知識是遠遠不夠的,隻有和實踐相結合才能走上臨床、對病人負責。
手術護士-林雄威:身為手術護士的我,并不能認識手術器械的名稱及作用,也不能夠熟練的進行最基本的操作“穿針”,我認為這次我的表現不夠合格。知道了術前術後護士應該做好哪些準備。感謝兩位老師的教導和其他組員的付出!
标準化病人扮演者-劉付恒:在張醫生介紹完SP标準化病人後,我們了解到診斷這一環節對于整個疾病的診治是非常重要的,診病錯誤會導緻整個手術的無效。由于是第一次嘗試術前診斷模拟,我們隻準備了症狀表現,臨床檢查和病人關心問題這三個簡單的方面,缺少了很多重要的環節,内容略顯遜色,不能很好還原場景,需要提高。
(基礎醫學院 王焜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