奮楫者先,首創共識——我院張灏教授領銜國内首個外泌體專家共識

發布時間:2019-09-19 發布人:

    2018年12月20日,由我院腫瘤精準醫學和病理研究所所長張灏教授,領銜中國抗癌協會腫瘤标志專業委員會外泌體技術專家委員會的外泌體研究專家,撰寫了《外泌體研究、轉化和臨床應用專家共識》(以下簡稱“共識”),正式在線發表于《轉化醫學雜志》。這是國内權威發布的第一個外泌體相關共識。

    外泌體領域曆經三十餘年的發展,尤其是近五年的積澱,迎來了井噴式的研究熱潮,具有探索性十足、關鍵問題衆多、學科交叉性強等特色,圍繞外泌體的技術手段進行基礎科研、臨床轉化的研究工作符合時代的深層需求。然而,由于外泌體研究的過程中标準不統一,手段複雜,國際上尚未達成規範的标準。

    由我院張灏教授帶領,彙聚了包括腫瘤精準醫學和病理研究所董洪梅、葉國棟,生命科學學院王通,藥學院張冬梅等國内外十六家知名院校研究所及企業研發團隊的研究者在内的專家組成員,經過多次線上、線下讨論交流、反複磋商,最終形成該專家共識。共識旨在促進國内外泌體特别是外泌體腫瘤标志物的産學研結合,推動相關标準與規範的建立,理性引導技術轉化,并服務于民生。共識的發表,也意味着我校的團隊在雙一流學科的建設中,有能力立足于基礎研究及轉化的前沿領域,有魄力勇立潮頭敢于創新突破。


專家共識主要内容

1、外泌體經曆了“從無到有,由冷到熱”的發展曆程

    從一開始被認為是“排洩物”到後來逐漸被闡明其複雜精細的生物學功能,外泌體經曆了三十餘年的發現發展過程,缺乏統一的标準似乎是目前共通的問題,伴随着外泌體研究過程中存在諸多尚未解決的難題共識專家堅信這也正是值得研究與探索的魅力所在。

2、外泌體分離方法豐富多樣,但缺乏标準

    共識專家認為超速離心法、超濾法、排阻色譜法、免疫磁珠法、聚乙二醇沉澱法、微流控芯片技術及其它分離方法都存在各自的局限性,目前尚無公認的“金标準”,無論那種方法都不能将外泌體與其他細胞外囊泡(extracellular vesicles, EVs)亞群徹底分離,但未來出現更好的EVs分離技術是大概率事件。而且随着我們對EVs認識的不斷深入,問題也可能以另外的途徑得到解決。對于希望開展外泌體研究的科研工作者,建議根據樣本類型和下遊的科學問題來選擇分離方法。

3、外泌體分析方法需要“量體裁衣”

    一方面,外泌體因其尺度特點,對原有的分析技術提出了新的挑戰;另一方面,分析外泌體标志物豐度普遍偏低。因此,根據外泌體的特性“量身定制”分析方法和檢測手段,未來會成為常态。雖然外泌體有着豐富的内含物,但針對外泌體RNA的報道要多于其他内含物,這一定程度上是檢測技術發展不均衡所導緻的結果。因此,專家認為多學科的交叉,如基于人工智能的多組學算法開發,有望改變傳統單一标志物的概念,以組學的、圖譜式的方式對原有單一性的标志物概念進行重新定義。

4、外泌體——液體活檢的“第三駕馬車”

    由于能夠攜帶了母細胞來源的蛋白質、RNA和DNA,外泌體提供了一種可以實時動态監測疾病狀态的新方式,成為繼ctDNA和CTC之後液體活檢領域的“第三駕馬車”。共識專家認為來源于幾乎所有腫瘤細胞,且豐度較CTC更高的外泌體,在腫瘤診斷和治療中,為解決腫瘤異質性問題帶來了希望;另外,按現有理論知識,外泌體區别于前二者,其不止于在診斷的标志物作用上,更在于其實實在在執行系統和全面的生物學功能上擁有更大的可挖掘性。随着分離和鑒定技術的發展和完善,外泌體是否能夠更好更全面的反映腫瘤的異質性成為共識專家共同關心的議題。

5、外泌體标準化之路——道阻且長

    共識專家認為目前缺乏标準化的提取和分析技術,外泌體标志物豐度低等一系列問題,為外泌體研究的标準化之路構成了重重障礙。多學科的交叉和相互促進勢必為EVs及外泌體的研究和應用帶來廣闊的前景。

  

    外泌體技術在臨床應用研究仍然處于初級階段,其面臨的諸多挑戰也伴随着誕生無數新發現和新技術的可能性。在重大疾病如惡性腫瘤中的功能研究及診療應用已經呈現其巨大的潛力及可能性,新興的領域中,新的認知和共識将不斷出現甚至颠覆。雖然其标準化的産生,可能是一個漫長和反複的過程,但如同礦藏一般,深挖一尺,便有一尺的驚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