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8-06-07 發布人:學院辦公室
為了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以及全國和廣東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精神,按照國務院僑辦所屬院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精神和辦黨組關于加強港澳台僑學生培養工作的要求,結合我院港澳台僑學生的特點,積極探索港澳台僑醫學生教育管理新模式,促進港澳台僑學生群體培養質量的提升,基礎醫學院特制定此工作方案。
基礎醫學院有本科生868人,包括港澳台僑學生331人,占38%。其中香港生98人,澳門生165人,台灣生51人,華僑生17人。另港澳台僑研究生13人,其中博士生4人。
組 長:王華東 陳劍
副組長:孟憲軍 昌偉 李晶
行政成員:白劍 潘三強 周陽海 羅超華 肖冬梅 李杲 蘇思思
導師成員:李雅蘭團隊 楊方團隊 黃果花團隊 楊雪松、王廣團隊 陳國兵團隊 許戈陽團隊 林熙、張海鵬團隊 吳秀麗團隊
“PAR”計劃(情懷:Passion,能力:ability,擔當:responsibility,簡稱“PAR”),以培養具有家國情懷、多面能力、文化認同、使命擔當的港澳台僑學生領袖為目标,旨在通過雙創訓練、職業能力培訓、領導力提升、文化考察、醫學科普與醫療救助、經典誦讀等形式,幫助港澳台僑學生掌握紮實的基礎知識和專業技能,提升其臨床思維、醫患溝通、團隊合作等職業勝任力,具備較強的領導力,愛閱讀、愛運動、愛思考、樂于奉獻,對國家、民族、文化、母校高度認同,勇作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生力軍。
以個人申請或教師推薦的方式選拔首期學員30名,包含20名港澳台僑學生與10名優秀的内招學生生,每年選拔一次。
1. 香港學生(6名):鄭穎琳(2014級)、曾杞澤(2014級)、陳芷晞(2016級)、呂子超(2016級)、黃廣城(2016級)、盧安琪(2017級)
2. 澳門學生(10名):李志升(2014級)、何秀媛(2014級)、陳聰(2014級)、李淑儀(2014級)、林雅詩(2014級)、莫耀文(2015級)、黃曉(2015級)、林雄(2016級)、吳嘉誠(2017級)、柯健瑜(2017級)
3. 台灣學生(4名):官文炜(2014級)、謝宜榕(2015級)、 陳嘉儀(2015級)、林嘉洋(2017級)
4、内招學生(10名):餘君偉(2015級)、李銘德(2015級)、胡雨璇(2016級)、鹿丁元(2016級)、石一航(2016級)、何心怡(2016級)、彭怡然(2016級)、杜錦霞(2017級)、程瑜(2017級)、何貞怡(2017級)
加強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的聯動融合,充分發揮第二課堂的育人功能,第二課堂活動盡量實行學分制,統一納入臨床醫學專業本科生培養方案和畢業要求。大力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以學生需求和勝任力培養為導向,把臨床醫學本科生的專業培養主動與職業醫師資格相銜接,真正做到學以緻用,用以緻學。
項目思路:按研究生的培養規格,為每位學生在基礎學習、臨床學習實習階段相應配備導師,并與内招學生結對幫扶,打造“1+1+1”的協同培養模式。
主要内容:建立健全校内校外導師庫,聘請政治素質過硬、業務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教師擔任導師。院内導師工作量納入學院年度績效考核,院外導師按實際工作量支付酬金。規範導師職責,既導學,又導心,不斷提升學生的思想水平、道德品質、專業與文化素養。
項目思路:充分利用臨床醫學專業長學制的優勢,實行“1+4”的創新創業教育模式,學院建立公共雙創平台,開設雙創課程,實行學分制。
主要内容:“1”是指第一年選拔優秀學生在學院公共雙創平台基礎訓練,必修《醫學創新思維與實驗訓練》,1個學分,采用專題講座為主。“4”是指經公共平台學習訓練考核通過後,修讀《醫學創新創業能力訓練(開放實驗室)》,2個學分,雙向選擇進入各導師科研團隊,進行科研訓練,最長4年。發表高水平科研論文可以算創新學分,各導師團隊根據教務處要求負責考核認定,最多6個學分。
項目思路:臨床技能、臨床思維、醫患溝通和團隊合作能力是一名優秀臨床醫生的四大必備能力。
主要内容:修讀《臨床醫學職業能力與素養》課程,2個學分,均分在4—6個學期。主要通過開展臨床技能大賽、臨床名醫講座、香港醫師與美國醫師考牌專題講座、考研專題講座等來提升學生的臨床職業能力。
項目思路:重點培養醫學生的規劃力、執行力、總結力與感染力。
主要内容:全程指導五個小組分别組織專項活動,請進來,走出去,采用學員喜聞樂見的形式,理論聯系實際,讓學員在活動實踐中提升成長。
項目思路:分别面向粵東粵北山區中小學生和澳門長者群體開展醫學科普、醫療救助與健康關懷,深入山區,走進基層,增長見識,充分利用專業所長,關心弱勢群體,學以緻用,培育弘揚“奉獻、友愛、互助、進步”志願服務精神。所有學員每年必須完成20個志願服務時數。
主要内容:醫學科普内容主要包括臨床急救、心理團輔、公共衛生與保健等。赴澳門醫療救助與健康關懷主要是每周末派2名澳門學生回到澳門,參加澳門醫學同學會義工服務隊的活動。
項目思路:走出校門,實地學習考察,深入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真正做到以文化人,以德育人,切實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國家認同感和時代使命感,增強文化自信。
主要内容:
市内路線:黃埔軍校-三大會址-農民運動講習所
省内路線(惠州):鄧演達紀念園、仲元亭、東江人民革命烈士紀念碑、葉挺将軍紀念園、廖仲恺紀念碑、惠東高潭蘇維埃政府舊址、中洞革命遺址、羅浮山東江縱隊司令部舊址
項目思路:圍繞新時代青年學生關注的熱點話題,結合自身實際,把自已的思考、困惑、心路曆程或答案大聲地說出來,共同碰撞交流,一起結伴成長。
主要内容:開展以“新時代我的成長”為主題的演說會,一方面深入交流思想,另一方面也可提高演講水平。
項目思路:閱讀不僅可以豐富我們的知識體系,更是為了養成獨立思考的習慣。閱讀本身,就是一種難得的、可持續的學習能力,讓我們掌握這種能力并從中汲取無窮的智慧。
主要内容:根據老師推薦的書目,每三名同學負責一本深讀,每月進行一次讀書交流分享,以此相互督促,相互啟發,逐步養成閱讀習慣,并伴随一生。
項目思路:溝通的前提是信任,同樣,有了信任才會有更深入地溝通。每月談心會将會為每位同學建立成長檔案,一方面,将日常師生談心制度化,定期開展;另一方面也全程記錄參加PAR計劃的點滴、思考與收獲,增進師生間的信任與溝通。
主要内容:每期活動,學生先進行自評,同學間互評,老師再點評,全部記錄在冊,最後形成一份全面的學生成長記憶。
項目思路:通過全面深入了解港澳台僑臨床醫學畢業生的就業現狀、就業質量及用人單位對畢業生的滿意度評價,一方面形成倒逼機制,從而更有針對性地修正完善港澳台僑在校生的人才培養方案,更好地提高其培養質量;另一方面,建立健全校友庫,充分發揮校友力量,關心支持在校生的培養。
主要内容:以問卷或實地走訪等形式開展調查。